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研报 » 冷链物流 » 正文

新型城镇化“春风”促冷链物流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17    来源:现代物流报    浏览次数:39    评论:0
导读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等14个部门编制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全覆盖农产品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等14个部门编制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全覆盖农产品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此《规划》的出台,将为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契机。拉动需求完善设施首先,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效推动冷链物流的发展需求。
 
  根据相关数据,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58%,以13.9亿人口的预测数据计算,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比2011年增加1亿。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将推动农产品和生鲜食品的消费升级,这样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无疑会大幅增加,进而推动冷链物流的新发展。
 
  “根据对地级市以下市场的调查,满足于当地消费需求的鲜活农产品,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并不高。而进入大流通体系、输送到外地的鲜活农产品,将产生30%左右的冷链需求。”北京中冷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卫战分析道。
 
  另外,《规划》中提到,要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这也将相应地激发配套的冷链物流需求,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
 
  如农产品物流园区具有农产品集中分拨、流通加工、冷链仓储等一体化功能,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农产品高效流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规划》的实施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依托农产品产地及批发市场、农产品集散地而建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及冷藏库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利对此表示,推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将推动冷链物流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促进原产地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极大地提高市场的集散能力,确保市场布局的合理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规划》中提到,要“积极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大力发展快捷高效配送”。
 
  事实上,关于“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的产销形式在最近几年一直被强调,这种新型流通方式减少了部分流通环节,会在平息物价、稳定农产品市场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种运输方式对运输效率的要求非常高,不同地域之间的农产品输送需要通畅便捷,以保证食物的品质。而此次《规划》注重强调农产品产销衔接,这对于提高冷链物流的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无疑将带来极大的利好。
 
  此外,《规划》中还提到,“要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布局,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这对于提高冷链物流运输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也是一个有力举措。
 
  交通运输是否通畅,直接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整体效率和运输成本。尤其对于冷链物流行业来说,对于交通运输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让多种运输方式内外互联、充分衔接、畅通快捷,这对于冷链物流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助力升级推动变革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冷链物流在转型升级上也将迎来新的突破。
 
  《规划》提出,将“加快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变革,促进冷链物流发展向新的方向迈进。
 
  对此,广东物流行业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健华以电子商务为例向笔者作了具体分析。李健华认为,电子商务推动了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实现,将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绩效管理和效益,有效促进冷链物流技术的提高,一批以农产品冷链配送为主的企业将应运而生。
 
  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推动“宅配”、“团膳”等新型流通业态的普及,这也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推动冷链物流从干线运输、城市配送向点对点的‘宅配’靠拢,进一步深化了冷链物流的配送方式、提高了服务品质,将推动冷链物流发展不断走上新的台阶。”李健华说。
 
 
关键词: 冷链物流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industrial/201405/17/128.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