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欧盟 » 正文

依云身陷细菌门 只因标准不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2-14    来源:天府早报    浏览次数:77    评论:0
导读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进口食品抽检结果,消息称一直稳居中国高端市场的进口饮用水品牌依云矿泉水菌落总数超标340倍,事件犹如一颗巨型炸弹引爆了中国饮用水市?S猩?羧衔?泄?蚖HO以及欧盟使用不同的矿泉水质量标准,因此检验结果才产生如此大的差异。为此记者走访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进口食品抽检结果,消息称一直稳居中国高端市场的进口饮用水品牌———依云矿泉水菌落总数超标340倍,事件犹如一颗巨型炸弹引爆了中国饮用水市场。有声音认为中国和WHO以及欧盟使用不同的矿泉水质量标准,因此检验结果才产生如此大的差异。为此记者走访了相关职能部门,和中国矿泉水产能排名前茅的四川企业,听听他们的看法。

  依云菌落超标达能不服

  报道中所提到的“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克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食用后易导致腹痛、腹泻、肠胃不适。值得一提的是,依云矿泉水进入中国市场被检出“细菌总数超标”已经不是第一次,记者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的检验检疫信息中发现,去年9月9日,依云矿泉水入境的5.2272吨矿泉水同样被上海检验检疫局检验出细菌总数超标。

  然而,达能公司委托的公关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对于依云“再三犯规”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和WHO以及欧盟使用不同的矿泉水质量标准,存在观念上的差别。难道,在中国细菌超标了340倍的产品在欧盟却算是合格产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要高于欧盟的标准呢?

  专家纷纷发话标准不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水质安全室鄂学礼主任对此表示:“目前中国没有跟国际标准不一致的地方,化学物质的要求是,70年间每天喝2升水,保证人体健康,这是安全的。但是对于微生物,都是0,不得检出。化学物质的损害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微生物是吃完以后有毛病马上就出来了,所以微生物一个都不能有。”

  记者随即从四川卫生部门了解到,对于矿泉水微生物指标,我国有明确规定。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73-1995)中注明: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的菌落总数应低于每毫升5个,罐装产品则要低于每毫升50个,而大肠菌群在每100毫升中不得检出,各国的饮用水标准中,都将微生物指标作为最重要的强制性指标。但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环境保护署等最新标准中,对致病菌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而细菌总数不再出现在标准之中,因此才会出现在通过欧盟标准的依云却被中国标准拒之门外的情况。

  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的矿泉水国标的高标准除了体现在对水质的要求上,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认定的也堪称苛刻,国标中规定:矿泉水生产企业必须进行至少一年的水文动态监测,采样测试等调查评价工作,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确定矿泉水类型,然后由国土资源部门发放鉴定证书和采矿许可证,被认定为矿泉水水源后,地矿部门每年还会对其水源采样测试年检,如果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将马上被取消开采资格。”

  本土水企自信敬请放心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四川一大批知名的矿泉水生产企业,蓝剑、响水洞、三苏、全兴等企业的年产能都位居全国前列。在得知达能旗下依云菌落总数超标被查的第一时间,蓝剑饮品集团董事长郭一民表示:“消费者其实也不用担心,无论WHO以及欧盟使用的究竟是什么标准,对我们四川的矿泉水影响并不大,因为我们的矿泉水一直严格按照我国的国标进行开采和生产,保证每一滴水都是符合标准的。”

  记者从响水洞公司了解到,响水洞矿泉水多年来一直执行全封闭式灌装,严格实施无菌操作,每一桶水,在出厂前都必须经过数道严格的检测工序,保证了矿泉水从水源地到灌装成桶没有任何污染。响水洞公司负责人表示:“消费者现在越来越理性,相信这次事件并不会引起消费者对我们本土品牌品质的怀疑。”

  家住双林社区的李女士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欧盟的标准和中国的标准究竟有什么差异,我相信依据中国标准生产出来的矿泉水会更加适合我们国人饮用,喝自己的矿泉水,肯定不会错。”(记者陈映红林涓)

  新闻背景

  据新快报报道上周,记者浏览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官方网站,查询了几个月以来进口食品的不合格名单,在第三季度通过上海口岸进口的原产地为法国的依云矿泉水共有11个批次菌落总数超标;与此同时,通过深圳口岸进口的原产地为法国的依云矿泉水共有2个批次菌落总数超标。

  资料显示,批次为2007-8-24由上海口岸进口的约21.1吨依云矿泉水细菌总数检测值为17000cfu/g,为国家标准50cfu/g的340倍。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0712/14/51757.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