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日本 » 正文

无印良品陷“致癌物”风波 产品多次降价能否挽回消费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01    来源:金融投资报    浏览次数:742    评论:0
导读

曾经被小资们追捧的无印良品再度被推入风口浪尖。据央视新闻援引日本朝日新闻消息,近日,无印良品因瓶装饮用水“天然水”被检测出疑似致癌物溴酸,运营公司宣布将召回包括“碳酸水”在内的近59万瓶瓶装饮用水。尽管《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访的成都两家“无印良品”门店均未发现上述瓶装水,但仍难掩无印良品近年来销量放缓、消费者流失的惨淡现实。

  无印良品成都IFS门店仅有的两款谷物饮料之一。
 
  曾经被小资们追捧的无印良品再度被推入风口浪尖。据央视新闻援引日本朝日新闻消息,近日,无印良品因瓶装饮用水“天然水”被检测出疑似致癌物溴酸,运营公司宣布将召回包括“碳酸水”在内的近59万瓶瓶装饮用水。尽管《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访的成都两家“无印良品”门店均未发现上述瓶装水,但仍难掩无印良品近年来销量放缓、消费者流失的惨淡现实。
 
  成都门店未见涉事饮料
 
  据了解,无印良品召回的对象是500毫升装(保质期到2020年1月25日)和330毫升装(保质期到2020年2月7日)的天然水以及430毫升装(保质期到2019年7月26日)的碳酸水,共计3种商品。据无印良品公告,这3种商品除在日本门店和网络销售之外,还出口到了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值得关注的是,无印良品称内地城市并没有这三种产品的销售,那么,情况到底如何?
 
  《金融投资报》记者来到成都太古里无印良品旗舰店,在这家曾经的亚洲最大的旗舰店里,记者发现除了两款谷物饮料外,门店里没有任何瓶装水产品。记者询问收银员:“有没有矿泉水?”收银员表示:“在三楼。”而三楼两名工作人员相互对视后,谨慎地表示:“我们这里一直没有矿泉水也没有碳酸水,很久就没有了。”
 
  在IFS的无印良品门店里,工作人员则表示:“2018年12月还有矿泉水,但今年起就一直没有货了。”
 
  《金融投资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消费者表示曾买过无印良品的天然矿泉水和苏打水。“2017年我曾经买过无印良品的天然矿泉水,记得当时价格好像是13元。”市民郑女士说。不过,与此次召回产品是不是同类产品,郑女士表示已经记不清楚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无印良品第一次涉“癌”了。今年1月15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检测报告称,无印良品的一款榛子燕麦饼干被发现含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物质。《金融投资报》记者在上述两家无印良品门店亦没有找到上述产品。
 
  中国市场失利 频频降价
 
  “无印良品(MUJI)”是一家创始于日本的杂货品牌,提倡“物超所值”、高性价比。但进入中国市场后,无印良品借助其“性冷淡”风格,摇身变为有品质、有格调的“城市中产”、“文青青年”的生活方式品牌。尽管一个小小的胶带都高达40元,但大伙儿仍趋之若鹜。然而,最近两年大伙儿不买账了,中国市场业绩增长乏力,无印良品不得不低下头。
 
  据了解,自2014年10月起,无印良品在中国推出“新定价”策略,降价频率基本达到每年两次。截至目前,无印良品四年多以来已经降价10次了。最近的一波降价在2019年2月15日。《金融投资报》记者在无印良品旗舰店看到,除了化妆水等产品降价10%外,甚至还专门推出了特价商品。不过,从近年来销售增速看,无印良品的降价效果在慢慢减弱。
 
  2018年初,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画公布的截至2018年2月的财年报告显示,期内营业收入增长13%至379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2亿元)。其中,中国市场收入涨幅最高,猛涨25.3%至688.9亿日元,约合40.3亿人民币,已成为品牌全球第二大市场。然而,当年截至8月31日中期报告显示,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首次出现下跌,跌幅2.2%。
 
  2019年1月9日,良品计画公布的财报显示,在前三财季(2018年3月至11月),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销售额为536.35亿日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可以看出,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呈逐步下滑趋势。
 
  尽管如此,仍没有打消无印良品扩展中国市场的勃勃雄心。在无印良品的2020年中期经营计划中,中国市场是重要的增长动力。其计划在2019年底之前新开 4-5家旗舰店,这些面积在3000平米左右、包含餐厅、书店或食品杂货等多元业态的店型,将会扮演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门面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上,不仅有老对手——名创优品、网易严选、小米有品、淘宝心选等在旁边虎视眈眈,还有零售品牌亦在向多元业态转型。所以,无印良品是否能维持高端品牌档次,吸引消费者还是个未知数。
 
  “以前很喜欢无印良品,价格太贵,就去淘宝偶尔去找MUJI同款,但后来严选、米家能提供质量不低于MUJI,价格上却便宜很多的同款商品,我就很少买了,只是打折时偶尔来看看。”郑女士一边看降价商品一边在手机上对比严选的同款商品价格。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903/01/34977.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