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抢夺最大供豆国地位 阿根廷、美国暗战大豆年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25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65    评论:0
导读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在北京开幕。这个大会被誉为大豆行业的奥林匹克,每5年召开一次,今年是它诞生35年来首次来到中国。 此刻,中国土生大豆几乎丧失了绝大部分的地盘---在会议的博览中心也是如此---高举爱大豆旗帜的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在北京开幕。这个大会被誉为大豆行业的“奥林匹克”,每5年召开一次,今年是它诞生35年来首次来到中国。

    此刻,中国土生大豆几乎丧失了绝大部分的地盘---在会议的博览中心也是如此---高举爱大豆旗帜的赞助商维他奶集团旁边,就是大豆领域里的主力军孟山都和杜邦等大公司。

    同一天,中储粮50万吨大豆举行第三次拍卖。实际成交0.49万吨,成交率0.98%,成交均价3752元/吨。三次拍卖的综合结果,除少量的成交,大都流拍。此时,中国市场大豆进口价在2800-3800元/吨之间,相当于比国储豆要便宜800-1000元/吨。

    农业部:中国需要大豆

    会上,阿根廷派出了由90名专家和大豆出口商等组成的代表团,人数仅次于东道主中国和美国的代表团。阿根廷大豆协会主席鲁道夫罗西称,此行的目的就是说服更多中国客户。

    阿根廷《民族报》将关于中国举行世界大豆年会的报道登在了头版:称未来1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提高18%,这对世界第三大大豆种植国阿根廷来说不啻为巨大的商机。文章说,中国人对大豆不断增长的需求,将使阿根廷受益颇多。据统计,中国每年生产肉类6000万吨,人均年消费55公斤,需求不断上涨。

    中国每年进口大豆约3800万至4000万吨,这对阿根廷来说是个好消息。据统计,阿根廷对中国的大豆出口总额已经从2006年的14 .22亿美元上涨到2008年的35.36亿美元。

    与兴高采烈的阿根廷相比,大会上大豆宗主国美国显得低调。但是信息却在说明美国人的务实:美国农业部周三(8月12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私人出口商报告向中国出口销售113,000吨大豆,2009/10市场年度交货。

    中国作为主办国,农业部高级官员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明确表示“中国需要大豆”.

    阿根廷、美国抢夺中国市场

    据媒体消息,开仓放粮迎接新豆上市的国家计划委顿不前。一边是国储大豆不断流拍造成的库存压力和陈化粮危险,一边是大豆油压榨企业(简称油企)无豆压榨的困境。“目前估计还有400万-500万吨的大豆储备等待出售。新大豆2个月后上市。”银河期货研究员徐志宇称。

    据了解,在新旧两个年度顺价抛储都已希望渺茫。南美豆3800元的进口到港成本,令油厂更青睐高出油率的进口豆。美国大豆产量大幅增加1600万吨的预测几无悬念。因此到9月份以后,新豆的上市压力凸显,9月以后合约价格均逼近3500元/吨,抛储更不可能顺利进行。

    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主要工具中储粮正处于尴尬当中。有消息说,每吨降价300-450元实施抛储,那么国储可能亏损20亿元左右。

    这些都不能改变中国成为大豆纯进口国的地位。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去年为917.2万公顷,总产量为1544.5万吨,尽管和成为净进口国的1996年相比,大豆面积扩大了22.2%.但单产下降了3.8%.

    尽管2009年遭受了严重的干旱,但阿根廷仍保持了全球第三的生产地位。阿根廷领导豆粕和豆油出口,油料市场集中在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

    研究者P Laperouse在北京演讲说,美国尽管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但是已经面临着南美主要大豆生产国巴西和阿根廷的挑战。南美生产者史无前例的低投资开发耕地与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在中国,也没有多少土地可以提供给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大豆种植。显然,阿根廷大豆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被美国大豆占据最大份额的中国市场。

    资料显示,中国大中小城市和乡镇中,超过80%的人至少每星期食用一到三次的豆制品,在大城市,至少每天食用一次豆制品的人接近26%.根据2007年的数据,在全球即饮豆奶市场中,中国排名第一,饮用量约达750万公升,而排名第二的美国饮用量不足600万公升,也是排名第十的加拿大的饮用量的7倍多。

    但维他奶集团和一些本土的种子研发公司会上显得势单力薄,在中国,维他奶已经占据整个集团公司收入的20%.他们仍在竭力维护中国大豆种质和种源纯粹性。

 
关键词: 大豆,北京,中国,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0908/25/39653.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