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专访:建立海外粮食物流体系有利于保障粮食供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01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836    评论:0
导读

吉林粮食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美国分公司总经理杜泉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粮食进口量连年增长,应借鉴韩日政府的操作经验,通过逐步在美国建立进口粮食的物流体系,积极开发美国等相对成熟的海外粮食市场,以保证国家粮食供应安全.

  新华网芝加哥7月31日专电专访:建立海外粮食物流体系有利于保障粮食供给--访吉林粮食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美国分公司总经理杜泉

  记者李觅

  吉林粮食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美国分公司总经理杜泉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粮食进口量连年增长,应借鉴韩日政府的操作经验,通过逐步在美国建立进口粮食的物流体系,积极开发美国等相对成熟的海外粮食市场,以保证国家粮食供应安全.

  韩国公私联营的aT粮食公司于今年4月在芝加哥成立.这家公司的四大股东分别为韩国政府下属的韩国农业渔业贸易公司、三星集团、韩进海运集团以及STX造船公司.公司计划在2020年实现直接购买量满足韩国30%的粮食需求.其最新动向是将斥资4000万美元,收购10个美国粮库以保证货源.

  杜泉表示,除去隶属于韩国政府的韩国农业渔业贸易公司,其他三家公司各有专长,可谓强强联手--三星公司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韩进海运是韩国海运界的龙头老大,而STX造船隶属于韩国STX集团,在世界造船业排名前五.这标志着粮食进口国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粮食争夺战已发展到新阶段.

  相比韩国,对于粮食进口依赖度更高的日本已经抢占先机,经过30年的经营发展,在美国建立起一套从粮库到码头的完整粮食物流体系.

  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与三井、三菱等财团组建的公司在新奥尔良建造的散粮装船设施于1982年落成,年粮食处理能力达1000万公吨.此后,该公司通过收购美国国内粮食贸易商CGB谷物公司,掌握了美国国内粮食采购及公路、铁路、内河运输网络,随后在美国俄亥俄河上下游先后购买了多个粮库.

  2009年日本伊藤忠商事与"四大粮商"之一的美国邦吉公司以及韩国STX集团美国分公司共同斥资2亿美元在美国华盛顿州朗维尤港打造美国西海岸最大散粮出口码头.该码头设施装备精良,装载能力强,卸货效率高,同时具有哥伦比亚河驳船运输的便利条件,每年粮食处理量预计达800万公吨,将于今年投入使用.

  目前我国粮食进口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倚赖从全球粮食运销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处购买.尽管有部分国内粮食企业在美国设立办事处进行采购,但受制于缺少散粮装卸专用设备和散粮出口码头,作为粮食进口主要来源的散粮采购仍需通过四大粮商进行,少部分从美国农民或内贸商处直接购买并通过集装箱运输.

  杜泉说,这一方面意味着随着中国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进口成本将居高不;另一方面,在四大粮商的垄断下,中国粮食企业对于市场的敏感度较低.

  杜泉表示,目前美国最大的粮食出口装运地新奥尔良的10处散粮装船设施被6家美国粮商控制.如果不在粮商处采购散粮,即使将粮食运到港口也无法装船.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的公共码头却基本不具备市场价值.因此吉粮美国分公司的主要业务仍局限于从粮商手中采购粮食,同时进行一部分集装箱运输.

  杜泉表示,尽管金融危机以来,大宗商品集装箱运输量相对减少,许多集装箱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低价格、增加运输种类来维持生计,因此部分中国粮企开始使用集装箱运输粮食来绕过散装粮装卸受限的瓶颈.但他表示,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集装箱价格的低谷期很快就会过去.散装粮的装卸问题仍将成为制约中国粮企直接购买粮食的瓶颈.

  为应对这种情况,杜泉建议,我国应一方面通过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提高自给自足的能力.同时借鉴日韩经验,利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市场运作在美国及其他相对成熟的海外市场建立完善的粮食物流运输体系.

  第一,在国内农业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应倡导积极利用美国等相对成熟的海外粮食市场,鼓励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大型粮食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中国粮企进军美国等海外市场应由相关行业协会牵头,借助政府长效扶持政策,依靠广大企业的积极参与,建立由贸易、物流、仓储等各领域企业参股的公司,通过优势资源整合获得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中国粮企应注重与美国当地公司及跨国企业的合作,以较小代价获得参与全球竞争的平台,从而改变缺乏物流链、国际品牌以及全球化渠道的现状.

 
关键词: 出口,进口,粮食,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108/01/33606.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