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于修烛教授团队在淀粉–脂质复合物形成及其影响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21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799    评论:0
导读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于修烛教授团队在淀粉–脂质复合物形成及其影响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rch−Fatty Acid Complexes Prepared at High Temperature”为题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于修烛教授团队在淀粉–脂质复合物形成及其影响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rch−Fatty Acid Complexes Prepared at High Temperature”为题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食品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琪为第一作者,于修烛教授为通讯作者。此前,该课题的其他相关研究“Starch–Palmitic acid Complex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at Different Frying Temperature and Treatment Time” “Characterization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with Various Moisture Contents after Frying Process: Effect of Starch–Lipid Complex Formation”也分别发表于《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淀粉–脂质复合物是指脂质的疏水部分存在于淀粉单螺旋疏水腔内从而形成的包合物。目前,以复合物为基础制备低热量、高产率、且具有膳食纤维功能的新型抗消化淀粉已成为高分子聚合物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健康价值及其在实际加工中的重要意义而得到广泛关注。然而,高温沸腾条件下,影响其形成的因素较为复杂,由于处理温度较高,淀粉结晶结构和淀粉链的破坏程度也较高,而且脂质氧化分解加速、脂质分子溶解度较大,复合物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玉米淀粉和不同类型的脂肪酸为主要原料,通过淀粉、脂质和水在高温沸腾条件下共存的体系模拟淀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淀粉与脂质的复合作用,系统研究了复合物的性质及结构特性,结合相关性分析初步探究了复合物形成对于理化特性的影响,并对复合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短链和高不饱和度的脂肪酸更易与淀粉形成复合物。淀粉与不同类型脂肪酸所形成的复合物均对淀粉的抗酶解性具有改善效果。脂肪酸碳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复合物的热稳定性越强,短程有序程度越高,其消化速率越慢。研究阐明了脂质的碳链长度和不饱和程度对复合物形成的作用机制,有望为淀粉类食品在加工过程的组分相互作用提供的理论支撑。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1872894)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jafc.1c00110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2105/21/86251.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