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野生蘑菇采食风险高 “打牙祭”要谨慎小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15    来源: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浏览次数:140    评论:0
导读

野生蘑菇虽鲜美,但食用风险极高。在国内,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解毒药,毒素损害肝、肾等器官,致人伤害率和死亡率极高,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一边是蘑菇中毒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对老百姓的伤害,另一边则是老百姓对吃蘑菇的热衷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不以为然,如何有效防控人民群众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引起中毒事件的发生?这里,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再次提醒广大群众一定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辨别能力,尽可能避免对自身的伤害。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火遍全网的魔性改编歌曲还余音绕耳,近日泸州市古蔺县又发生一起个人采食野生菌(疑似为条盖盔孢菌)中毒的事件。条盖盔孢菌常见生长于腐木上,俗称木生大“蘑”王,老百姓常用“黄伞伞,黑(褐)杆杆”来形容,其主要含鹅膏肽类毒素,毒性极强,中毒后发病慢、潜伏期长达6小时以上,患者有针刺样疼痛和恶心、呕吐和腹泻。严重者在7~50多小时内死亡。另外有腹部痉挛,眩晕、心悸、气短、局部麻木、神志丧失等症状。

 

  野生蘑菇虽鲜美,但食用风险极高。在国内,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解毒药,毒素损害肝、肾等器官,致人伤害率和死亡率极高,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一边是蘑菇中毒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对老百姓的伤害,另一边则是老百姓对吃蘑菇的热衷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不以为然,如何有效防控人民群众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引起中毒事件的发生?这里,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再次提醒广大群众一定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辨别能力,尽可能避免对自身的伤害。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可食蘑菇煮熟吃

 

  尽可能不要去采食野生蘑菇,如果非要“打个牙祭”,一定要注意烹饪方式。对于可食用的野生蘑菇,在未经煮熟前切不可食用,因为许多食用蘑菇含有刺激性或有毒物质,经彻底煮熟后才可破坏这些物质。消费者在食用可食菌类时请“稍安勿躁”,待熟透后再吃。

 

  二、有毒蘑菇勿采食

 

  毒蘑菇种类、形状、毒性尚无系统研究,辨别及中毒救治一直是个未解的难题。新鲜毒蘑菇和煮熟后的毒蘑菇均不可食用,因为毒蘑菇毒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耐高温、耐干燥、耐酸碱,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其毒性,奉劝“好吃嘴”们切记不要去采食。

 

  三、中毒处理莫耽误

 

  野生蘑菇中存在多种有毒品种,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中毒表现各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症状,严重者可死亡。食用毒蘑菇中毒后,往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没有特效疗法。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中毒症状,中毒者要立即催吐,并尽快到医疗机构就医。

 

  四、预警提示记心上

 

  野生蘑菇生长于阳光少、湿度高的环境,多产于山区高原等地,中毒原因主要为误食。以下消费提示应注意掌握:

 

  (一)勿信民间流传的鉴别方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员帮助,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民间流传着一些识别方法经证明并不靠谱,毫无科学根据,不可轻信。

 

  (二)勿采未食用过的野生蘑菇。在有采食野生蘑菇习俗的地区,消费者切勿采集未食用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蘑菇生长一直处在变异之中,去年前年没毒的,不代表今年就没毒,切不可凭“老经验”随意采食。

 

  (三)勿在消费集中的区域使用。学校食堂、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农村自办宴席、建筑工地食堂等消费者集中区域不得在食材中使用未经识别的野生蘑菇,以防群体性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发生。

 

  (四)勿忘抓好常态的消费警示。在野生蘑菇采食期,产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地区的市场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广而告之公众,提醒老百姓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在发生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地方,建议竖立附有毒蘑菇照片的警示牌;同时,根据各地误食毒蘑菇中毒特点,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蘑菇成熟期前进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菇虽味美谨慎食。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对人体危害极大。在此,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再次提醒广大消费者,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2203/15/102721.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