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十三五巡礼】中国农科院科技支撑稳产保供系列之四:大豆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12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浏览次数:543    评论:0
导读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近20多年,我国大豆消费量持续攀升,供需缺口居高不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导致畜牧业对饲料需求的大幅增长。作为主要的饲料蛋白原料,大豆粕消费从2011年的475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7740万吨。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近20多年,我国大豆消费量持续攀升,供需缺口居高不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导致畜牧业对饲料需求的大幅增长。作为主要的饲料蛋白原料,大豆粕消费从2011年的475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7740万吨。鉴于美洲大豆主产国产量高、成本低,我国大豆进口不断增加,主要用于压榨,进口量从2011年的5264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8551万吨。非洲猪瘟疫情过后,中国生猪生产强劲恢复,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有望超过1亿吨,打破2017年创下的最高进口纪录9554万吨。

  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及消费结构的转型,我国食用大豆消费量从2016年的1120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1340万吨,预计2020年需要食用大豆1750万吨。据统计,2020年我国大豆总产1960万吨,可满足食用大豆需求。

  由于比较效益低,“十二五”期间我国适宜大豆种植的东北中南部和黄淮海中北部大豆面积严重萎缩,而光温条件较差的东北北部高寒地区和旱涝严重、土壤板结的黄淮海南部成为新的大豆集中产区,大豆生产的立地条件明显恶化。2020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132.4公斤,与2016年相比单产提高11.0%。在主产区立地条件欠佳的不利形势下,大豆单产水平的提高,得益于科技进步。“十三五”期间,我国大豆科技水平快速提升,生产用种保持100%国产化,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合农95”“黑农84”“绥农44”“齐黄34”等品种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种植,同时大垄密植、浅埋滴管、免耕覆秸、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模式不断成熟,良种良法结合刷新小面积高产纪录,创造大面积高产典型,带动主产区大豆扩面积、提单产。

  中国农科院是我国重要的大豆战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间,共审定大豆新品种40个,其中国审品种11个。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北至内蒙古和黑龙江第五积温带,南达广东雷州半岛,覆盖我国三大大豆产区。其中,“中黄37”蛋白质含量高,籽粒大,外观商品性好,已成为黄淮海地区主栽品种之一,年推广100万亩以上,累计推广700万亩;“中黄30”抗旱耐荫,适宜间套作种植,已成为西北地区主栽品种;“中黄39”适宜种植区域从北纬20°到40°,是我国种植区域纬度跨度最大的大豆品种;“中黄901”早熟高产,抗大豆灰斑病,适宜东北北部大豆核心主产区种植,2020年推广面积近100万亩。

  坐落在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的国家种质库保存了世界上最多的大豆种质资源。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将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优异种质挖掘与育种利用紧密衔接,深入开展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攻关,取得显著成效,牵头完成的“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大豆育种基础研究方面,作科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克隆了研究者们寻觅了近半个世纪的大豆长童期基因 J ,找到了改良大豆短日高温适应能力的分子靶点,为提高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产量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油料所揭示了 GmMYB14 通过油菜素内酯(BR)途径调控大豆株型的分子机制,作科所揭示大豆隐花色素介导弱蓝光信号调控赤霉素代谢和避荫反应的机制,为培育耐密抗倒、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提供了重要靶基因和育种新材料。作科所揭示生物钟基因 PRR3b 在大豆驯化中的作用机制,为选育适应高纬地区种植的早熟大豆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大豆栽培技术方面,针对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后田间秸秆量大,大豆播种困难、产量低、成本高等突出问题,作科所组织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农艺专家协同攻关,研发了黄淮海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栽培技术,可一次完成前茬麦秸处理、侧深施肥、精量播种、封闭除草、秸秆覆盖等作业;以该技术为核心构建了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创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产典型。“黄淮海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项目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方面,中国农科院部署全院力量,联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及其它院外优势研发团队,开展了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攻关和大豆“藏粮于技”重大科技行动。在东北北部地区,以优质功能型食用大豆为产品目标,以粮豆轮作为基本种植制度,以优良品种和大型机械为技术载体,形成了优质食用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黄淮海地区,大力推广麦茬大豆免耕覆秸精播机械化生产技术,对该地区大豆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优化和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秸秆全量还田利用、实现秸秆禁烧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东北地区“垄三”栽培大豆高产示范田实收最高亩产达到336.2公斤,西北灌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高产田实收亩产达到453.54公斤,黄淮海麦茬免耕覆秸栽培技术示范田最高实收亩产达到353.45公斤、百亩实收最高亩产达到309.24公斤。上述高产典型充分展示了科技进步对我国大豆单产提升的作用,为大豆产量的快速提升提供了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打造了可借鉴、可复制的高产高效样板。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2101/12/80206.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